• 史上能“止小儿啼”的23大凶人猛将——除了张辽,你还知道谁?_百姓_王彦章_民间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    古代的武将,往往以其赫赫的凶名而闻名于世。例如,白起曾以坑杀四十万降卒震惊历史,黄巢创造了骇人听闻的纪录,而“扬州十日”的多铎更是成了屠城狂魔的代名词。对于这些人物,史书上常常赋予他们诸如“杀神”、“人屠”以及“屠城狂魔”等骇人听闻的称号。

    然而,除了这些恶名,史书中还为这些人物特别创设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称谓——“止小儿啼”。这些武将的名字与恐惧紧密相连,甚至在民间流传,成为了吓唬哭泣孩子的工具。今天,我们就来仔细探讨那些因名声震慑一方而被冠上“止小儿啼”之称的人物,看看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成因。

    一、张辽——逍遥津的“止啼战神”

    展开剩余79%

    张辽,字文远,初仕吕布,白门楼之战后归曹操麾下,以智勇双全著称。他不仅是曹魏“五子良将”之首,而且战功显赫,深得曹操的宠信。张辽还是唯一一位在曹操的车前排座并被远迎的大将。

    张辽的“止啼”威名,源自他在合肥之战中的英勇表现。《三国志》记载,张辽率800勇士袭击东吴军队,直逼孙权阵前。“权人马皆披靡,无敢当者”,张辽凭借仅有的7000守军,成功击退了十万吴军。这场战斗被后人称为“逍遥津之战”,成为江东的历史记忆。战后,江东地区的小儿常因哭泣而被父母以“辽来了”来吓唬,孩子们闻声即止。

    这一记载最早出现在裴松之所作的《三国志注》引《魏略》,并被宋代《太平御览》所引用,形成了民间流传的“张辽来,儿哭止”的风俗。张辽的威名,深入了吴地百姓的心中,成为恐惧与畏惧的象征。

    二、麻秋——后赵“筑城凶人”

    麻秋,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将领,来自羯族,原是石勒麾下的一员猛将,以勇猛与暴虐著称。他曾担任征东将军,镇守北方,后归附前秦。麻秋的“止啼”威名源于他在筑城时的暴行。传说在他修建“麻城”时,严格督促百姓劳作,昼夜不停,催促民众加速施工。民间流传,麻秋常在夜晚击鼓催工,百姓苦不堪言,于是父母便以“麻秋来”吓唬啼哭的孩子。

    唐代的《括地志》记载,麻秋为人暴虐,百姓传言,“麻秋至,小儿啼”,在并州一带的民间流传也与此相似。虽然《晋书》主要记载了麻秋的军事活动,但他“止小儿啼”的故事,却多见于志怪小说和地方志,它折射了百姓对苛政的恐惧与反抗。

    三、朱粲——隋末“食人魔王”

    朱粲,隋末唐初的割据军阀,因其嗜杀成性而闻名。他最初是一个县吏,在乱世中聚众起义,称帝为“楚帝”。其“止啼”之名,源于他指使部队在战乱时期捕人食用的极端暴行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当朱粲的军队因缺粮而开始捕捉百姓为食时,甚至下令“食之美者,宁过于人”,这种恐怖行为震惊了百姓。于是,民间就以“朱粲至”来吓唬孩子:“襄邓小儿闻朱粲名,夜不敢啼”。

    《资治通鉴》同样记载了朱粲的暴行,称他所过之地,如同死亡和恐怖的代名词,令江淮地区的百姓闻风丧胆。此类“止小儿啼”的故事,反映了普通百姓在动乱中的深深恐惧,也表达了他们对暴力与暴政的强烈反感。

    四、王彦章——“王铁枪”之名

    王彦章,字子明,是五代时期后梁的第一勇将,以“王铁枪”著称。正史中,王彦章因勇猛与力大无穷,屡屡在战斗中担任先锋,其“止啼”之名则来源于他在后梁与后唐之间的多次征战。民间传说中,王彦章的名号令敌军心生畏惧,晋军曾因王彦章的到来而紧急撤退,史称“晋人独畏彦章”。在德胜口之战中,他一人孤军奋战,多次击败敌军,甚至差点活捉李存勖。战后,李存勖更是对王彦章心生恐惧,甚至传言河北和河南的百姓以“王铁枪至”来安抚哭泣的孩子。

    《新五代史》亦提到,晋人深知王彦章的威名,民间流传着“彦章来,儿哭止”的故事,反映了他在民众心中的强大威慑力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